
2019年,公司受成都市城市道路桥梁监管服务中心委托,承担2019年市管桥梁的常规定期检测工作,负责对我市中心城区4座大型高架桥(包含二环路高架桥)、47座跨线(立交)桥、27座跨河桥、22座人行天桥进行常规检测,总检测面积达231.8万平方米。
一、建立专项工作组,提升检测水平
由于检测任务体量巨大,为保证桥梁常规定期检测工作顺利开展,确保检测工作按期、高质量完成,公司设立桥梁常规定期检测专项工作组,由公司副总经理丁嘉任组长,维护部部长张忻任副组长,统筹安排检测工作,内设检测组、内业组、质安组、后勤组四个工作组对检测工作进行全面管控。各外业检测小组均由具有丰富桥梁检测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带队,严格把控检测工作质量,保障检测结果更加准确、全面,进一步增强了公司检测工作的专业性。

为杜绝桥检工作安全隐患,保障桥检外业顺利进行,公司在各检测小组中均增设了专职安全文明施工员,进场前对全员进行安全教育和交底并签字确认,实施过程中按要求做好安全文明措施,并由质安组对每座桥梁检测现场进行检查确认。

▲现场安全文明 ▲安全技术交底
二、设备更新换代,数据准确全面
桥梁常规检测主要采用目测方式,配以钢尺、卷尺、裂缝测宽仪等仪器对桥梁桥面系、上部结构、下部结构病害进行检测。

▲配合裂缝宽度对比卡进行观测(传统方式)
相较于往年的桥梁检测工作,公司新增许多高科技设备,桥梁检测更加专业和现代化。裂缝宽度仪可取代裂缝宽度对比卡,使检测数据更加精准,有利于检测人员对相关病害程度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。新增挠度检测项目,利用挠度仪采集桥梁最大下挠度信息,更加全面的反应桥梁整体健康状况。

▲裂缝测宽仪检测裂缝宽度

▲挠度仪检测桥梁最大挠度
三、迎难而上,攻克检测难关
二环高架桥及成温射线为全高架城市快速路,为我市交通主干道,全长28.7公里,桥梁总面积约106万平方米,设有双向2条BRT公交车专用道及4条社会车道。桥梁检测工作人员面临着设施体量大,桥梁结构复杂,外部干扰因素多,有效检测时间短等困难。

▲二环高架车辆导流方案
为了保障交通正常运行,公司严格按照标准,在作业现场规范整齐摆放LED导向灯、警示牌、防撞桶等交安设施。桥梁上部结构及下部结构检测工作开展时间段避开交通高峰期,在打围区域内安排专职交通引导员,对车辆进行引导;桥面系检测安排在夜间进行,增加远端1km、300m警示减速提示牌,缓冲区增大至40m,并在锥桶上加设频闪灯,保障车辆通行安全。

▲钢箱梁箱体检测 ▲成温射线支座脱空

▲高空车进行桥底检测
针对二环高架桥及成温射线的特点,公司对沿线的钢箱梁及高架桥支座进行了重点检测,在检测过程中,公司发现并及时处置了成温射线支座脱空等重要病害。通过对二环高架全线开展常规检测工作,及时发现和处置了桥梁隐患,保障广大市民正常通行。
跨河桥的桥梁跨径位于河流之上,检测工作必须在汛期到来之前完成,整个检测工作时间紧、任务重,对安全文明控制措施的要求也更加严格。

▲跨河桥检测
公司严格按照相关安全管理规定,切实做好安全保障措施。下河检测时,作业人员按要求穿戴救生衣,工作船也牢牢系上安全绳,同时在河道上游左右侧各设4名工作人员控制安全绳,避免在检测过程中因突发状况导致工作船失控,保证了检测工作安全、高效开展。
暗桥常年封闭,仅有一个狭窄的检查井口供检测人员出入。井下环境恶劣,极易产生有毒有害气体,检测难度较大,危险性极高。

根据公司有限空间作业办法,在进行井下作业前,先打开检查井盖通风透气,或用高压空气进行强制通风,待暗桥内气体达到规程要求后再进行检测工作。下井前工作人员按规定佩戴安全帽、防毒面具等防护用品,双肩绑扎安全绳,以备应急救援。整个检测过程,公司始终遵循相应的安全措施要求,确保了全年检测工作零事故。
四、查漏补缺,优化报告
检测报告是直接反映设施病害情况的载体,影响着技术人员对设施病害严重程度的判断及处置建议,检测报告的编写工作显得尤为重要。
在今年的检测工作中,公司总结往年检测工作中出现的问题,首次采用了每周一报的汇报模式。以周报的形式反映桥梁检测进度、发现的病害及其他综合情况,便于上级部门及时掌握桥梁检测工作动态。

同时,参照结构定期检测报告及往年专家意见,调整了常规定期检测报告的编写格式,使报告整体更加全面、精准、规范。此外,还增加了往年病害和今年病害的病害对比表格,直观反映出病害的发展趋势,对后续维保工作具有更强的指导性。

……

公司桥梁检测团队上高爬低、寻诊问脉,于2019年9月如期完成市管桥梁常规检测工作。在城市桥梁常规定期检测验收会上,评审专家们对公司2019年度桥梁检测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一致肯定。
未来,公司桥梁检测专业团队将继续坚守岗位,不断提升桥梁检测工作水平,守护好城市交通质量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,确保成都市市管桥梁都能平稳运行,给广大市民提供安全、便利的出行环境。
来源:维护管理部。